五层22000平米南京市高中教学楼框架结构设计(建筑图,结构图) 
      来源:56doc.com  资料编号:5D14294 资料等级:★★★★★ %E8%B5%84%E6%96%99%E7%BC%96%E5%8F%B7%EF%BC%9A5D14294
      
          
          资料以网页介绍的为准,下载后不会有水印.资料仅供学习参考之用.  密 保 惠 帮助
             
         
	  
	  资料介绍
      
        
          
            五层22000平米南京市高中教学楼框架结构设计(建筑图,结构图)(计算书17000字,建筑图6张,结构图11张) 
本次毕业设计的题目是南京市某高中教学楼。综合考虑建筑地理位置、建筑使用功能和建筑结构安全性能,教学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南京地区抗震设防为七度,进行结构方案选择时要考虑抗震要求。从结构的安全方面考虑,最好采用规则结构;同时要考虑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并且在建筑立面效果要符合教学楼的特点。综合考虑,选取了本次设计的建筑方案与结构方案。 
本设计包括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两大部分。建筑设计主要是确定建筑方案,包括平面、立面和剖面的设计;结构设计主要分为结构方案布置、荷载计算、内力计算、内力组合、截面设计、板设计、楼梯设计和基础设计。设计过程采用手算完成,最后上机进行校核。 
由于缺乏实际工程经验,设计过程中,对于平、立、剖建筑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结构计算综合运用能力欠缺,设计时间紧张,设计中错误难免,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关键词:建筑设计、结构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工程概况 
某综合办公楼为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层高为3.6 m,室内外高差0.45 m。框架平面柱网布置图2-1所示,(取○8轴及○4轴作为设计对象) 
  
3.2 设计资料 
(1)气象条件 
基本雪压=0.4kN/m2;基本风压=0.35 N/m2 
(2)抗震设防 
7度近震。 
(3)材料 
混凝土采用C25,纵筋Ⅱ级,箍筋Ⅰ级 
(4)屋面及楼面做法 
屋面做法(不上人): 
30厚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SBS防水层 
20厚水泥沙浆找平层 
150厚水泥珍珠岩保温层  
110厚钢筋混凝土板 
15厚板底纸筋石灰 
楼面做法:      
12mm厚大理石地面 
30mm厚细石混凝土 
110mm厚钢筋混凝土现浇板 
15厚板底纸筋石灰 
  
 
目    录 
摘要…………………………………………………………………………1 
一  建筑设计…………………………………………………………… 3 
1.1     基本设资料…………………………………………………3 
1.2     建筑设计说明 ………………………………………………3 
1.3 建筑构造与做法……………………………………………4 
二  结构设计说明………………………………………………………5 
2.1     结构造型确定………………………………………………5 
2.2 结构设计原则………………………………………………9 
2.3 结构布置……………………………………………………10 
三 框架设计…………………………………………………………… 12 
3.1工程概况……………………………………………………12 
3.2设计资料……………………………………………………12 
3.3设计内容……………………………………………………13 
3.4荷载计算……………………………………………………14 
3.5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框架侧移计算  ………………………17 
3.6竖向荷载作用下横向框架的内力分析  …………………23 
3.7内力组合……………………………………………………35 
3.8截面设计……………………………………………………39 
3.9节点设计……………………………………………………52 
四  板的计算……………………………………………………………54 
4.1单向板的配筋计算…………………………………………54 
4.2双向板的配筋计算…………………………………………56 
五  楼梯设计……………………………………………………………58 
5.1荷载和受力计算   …………………………………………58 
5.2配筋面积计算………………………………………………60 
5.3、配筋结果…………………………………………………61 
六  基础设计……………………………………………………………53 
        6.1设计资料  …………………………………………………61 
6.2地下水情况…………………………………………………63 
        6.3场地抗震评价………………………………………………63 
        6.4 承载力计算…………………………………………………63 
致谢…………………………………………………………………………65 
参考文献……………………………………………………………………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