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中盈余管理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伴随着2001年11月,世界五百强排名第七的美国安然公司因财务舞弊、会计信息不透明而背负会计丑闻,这个能源界的巨人曾经连续六年被美国《财富》杂志界评为“最富创新能力”的公司之一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2002年6月,美国第二大电信公司(世界通信公司)引爆了一桩最大金额破产案,世通因受困于38.5亿美元会计丑闻和数额如山的垃圾级债券,最终进入破产保护程序,美国世通踏上“不归路”。美国总统布什在2002年一年一度的国情咨文中提出这几桩案件对于世界经济的冲击力和影响力等同于美国“9.11”事件。中国的资本市场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低速发展的中国,也隐藏了不少不光彩的事实,而这些事实背后都加注了一个焦点问题---财务信息失真严重,会计信息不透明现象突出。财务造假似乎已成为资本市场盈利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从2003年开始,陆家嘴一直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隐藏其真实利润;银基发展将应在2004年度确认的部分主营业务收入提前至2003年确认,虚增2003年度主营业务收入7621万元;海王生物2003年度通过会计政策变更,实现净利润4393.9万元。这些无不透露出上市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利用不恰当的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国际国内相继出现一系列的会计丑闻,屡屡暴发出的操纵利润的行为给社会和企业本身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受到了大众的严厉谴责,这一现象的出现,也为企业的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引起了会计界和实务界相关业内人士的关注,利用非法手段操纵利润,操纵市场是得不偿失的,企业管理者必须放弃这种获利手段。但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众多企业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合法合理地寻找一种或多种对于企业自身有利的管理政策,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
因此,盈余管理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经济学和会计界领域兴起的一个前沿性研究课题,甚至可以说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根据《证券时报》1999年的研究调查显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一般有两种,即关联方交易和会计政策的选择,前者占55.56%,而后者只占了44.44%。国家为了遏制关联方交易,先后出台了一些准则,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相比之下,会计政策的选择视角下的盈余管理相关文献资料就少了,对此,本文将对基于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视角下的盈余管理问题进行研究,规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通过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各种手段,从而提出防范我国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
(二)选题意义
1.理论价值
鉴于会计政策选择的定义,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变更,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实践结果同样证明会计政策的选择是把“双刃剑” ,政策的选择不当会带来一定的问题,盈余管理就是其中之一。而目前就整体而言,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基于关联方交易和会计政策的选择两方面。相比之下,会计政策选择视角下的盈余管理问题研究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如何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适度的盈余管理提供线索。
2.现实意义
本文从部分上市公司研究出发,探究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了解近些年来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有助于投资者更加深刻地了解盈余管理的本质和内涵,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有利于规范企业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优化资源配置,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会计政策的执行与完善,避免过度的盈余管理,在合理的会计政策范围内进行适度的盈余管理,以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揭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政策制度,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西方经济学界和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20年的历史,他们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使得盈余管理问题成为会计界的一个重要话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会计理论界一直致力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在国外理论界的诸多论述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普(Katherine Schipper 1989)定义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旨在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他未从准则制定者的角度出发,而将盈余管理的定义建立在会计数字是一种有用的信息之上来分析。
威廉姆.K.斯考特(William.R.Scott 1997)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P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保罗.M.希利和詹姆斯.M.瓦伦(Paul M.Healy & James.M.Wahlen.1999)从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盈余管理的定义,他认为盈余管理是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的基础之上的,通过规划交易从而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如果利益关系人无法发现其盈余管理行为时,则发生盈余管理。
布朗(Brown 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有意识地把账面盈余拉向所期望水平的一个过程。但是,并未对“有意识”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做出说明。
莱维特( Levitt 2001)&塔科尔 (Thakor 2003)认为所有的盈余管理活动都是欺诈性行为。他们从报表是否反映了真实的盈余信息的角度来定义盈余管理,认为这是没有意义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企业管理者占据着信息优势,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期待财务报告与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完全相符是不可能的。
美国会计学家戈登(Gordon,1964)是第一个提出公司经理人员选择会计政策有其经济动因的西方学者,他的研究表明,企业管理人员并不遵循配比原则使所报告的利润最大化,而是使各期利润均衡化,管理人员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或者改变企业筹资、投资、经营决策方案等方式,使各期收益保持稳定增长,因此,这种假设也称之为收益均衡化假设。
波尔和桑德(Ball,1972&SuIlder,1975)对戈登所做的实证研究做出了不同的分析,他们指出,就整个市场而言,对于因会计政策不同而造成的盈余差异,投资者是能够做出反应和调整的。这一结果与有效市场假说相一致,说明经理人员可能不是为了平滑收益(使各期利润均衡化)或者使盈余呈现增长趋势而选择会计政策的。
沃茨和斯密尔曼(Watts&Zimmerman,1986)根据经济学的契约理论对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经济动因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假设。
以上文献代表了国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研究成果的部分,他们有的运用归纳的方法总结出企业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以及手法;有的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利润操纵的动机;有的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揭示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国内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理解是建立在西方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的,是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市场以及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建设和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孙铮,王跃堂(1999)在《资源配制与盈余操纵之实证研究》及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综述》中这样分析:盈余管理实质上是管理层有目的的控制行为,是所谓的“信息观”下的盈余管理。
秦荣生(2001)在《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的差异》中指明它是管理层根据不同的职业判断使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邹小苋、陈雪洁(2002)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发现》中指出“在公认的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的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也就是说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不能随意的,必须恰当运用,充分为企业利益服务。
甄晓岚(2003)拟以电子信息行业的23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解析其会计政策选择与盈利管理的关系。从研究结果来看:我国的上市公司确实存在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作为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其主要利用的会计政策为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企业管理当局利用折旧政策进行盈余管理是对固定资产主要项目房屋建筑物选择较低的折旧率,越是经营业绩较差的公司,其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越小。
王怀栋和秦江萍(2004)研究发现,由于会计政策具有可选择性, 使得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通过剖析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内部动因,认为上市公司操纵盈余这一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由于人的趋利行为和在特定环境背景下产生的。
魏明海(2007)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为了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他认为,盈余管理又称利润操纵,是指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原东平和李雅琴(2009)指出会计准则与会计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性,会计准则的制定常常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对于许多特殊项目尚缺乏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企业可以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来进行盈余管理。
许益杰(2010)认为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加上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监管力度不足等原因,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等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些现状,他根据会计政策选择的内涵,分析了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
从文献资料的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假账真算问题几乎到了不解决不行的程度,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因而也倍受国内学者的重视。在众多撰述中,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盈余管理存在运用不适度行为,应该着手治理。
三、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的内容
在收集整理国内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基础上,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入题,提出产生盈余管理这一现象的动因,并从会计政策选择的视角入手,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探讨,以会计政策的选择给盈余管理带来限制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发展空间这一可分析点出发,研究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理论结合规范研究对于会计政策选择视角下的盈余管理问题。最后概括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基本框架如下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会计政策的选择与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基本概念
(二)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特征及经济后果
1 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
2 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
3 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三)会计政策的选择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二 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一)变更存货计价方法
(二)变更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
(三)变更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
(四)变更借款费用的资本化范围
(五)变更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
三 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
(一)为了筹资和发行股票
(二)为了获得配股资格
(三)为了避免连续亏损
(四)为了降低契约成本
(五)经理人员为了升职、保值
四 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进行过度盈余管理的治理和防范
(一)完善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会计行为,缩小盈余管理空间
1 缩小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空间
2 完善长期股权投资及相关准则
3 减少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中的运用
4 规范企业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条件
5 改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
(二)加强对会计政策中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
1 强化外部审计,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2 加强政府部门对财务报告粉饰的监督,弱化盈余管理
(三)建立健全证券市场的运作机制
1 改进企业上市的审批制度
2 改进股票发行与退市等制度
2 建立对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估制度
(四)加强对滥用会计政策的管理和惩处力度
1 加强《会计法》的执法力度,从严治理滥用会计政策现象
2 改变对上市公司罚款的处罚模式
(五)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素质,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二)可行性分析
此论文理论实务都比较强,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参考大量文献得出理论依据,再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操作性也比较强。目前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资料也陆续增多,再加上实时的网络资源也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可以为之参考并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现实情况进行合理的、有选择的借鉴,从而完善会计政策的选择,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解决对策,找出如何运用会计政策的选择解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规范性问题,适度地进行盈余管理,保证企业的经营效益。
四、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难点
(一)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如何选择会计政策,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适当地进行盈余管理,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这将涉及到盈余管理的规范性问题。
2.鉴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会带来的消极影响,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该如何运用会计政策的合理选择解决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
(二)本文的难点
1.产生盈余管理现象的动因的研究与分析,从哪些角度进行阐述促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因素,较难入手。
2.研究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如何规范基于会计政策选择视角下的盈余管理。
3.由于本论文角度是基于会计政策的选择,案例的查找与搜集有一定的范围限定。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借助于图书馆和发达的网络资源,准确把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特征,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成因和动机,基于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角度,对如何运用会计政策适度地进行盈余管理进行研究。
(二)规范研究法。本文把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及手段看作一个系统,通过上市公司案例分析进行探讨,使分析更具有全面性,提出的治理措施更具有合理性。
六、论文的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12年6月中旬---2012年7月初):毕业论文选题、收集、整理相
关资料、信息数据等。
第二阶段(2012年7月---2012年8月中旬):对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
第三阶段(2012年8月中旬---2012年9月底):完成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
综述、外文翻译等过程材料。毕业论文开题答辩。
第四阶段(2012年10月):毕业论文中期检查、交初稿。
第五阶段(2012年11月):毕业论文中期检查、交初稿。
第六阶段(2012年11月底---2012年12月):毕业论文答辩。
第七阶段(2012年1月中旬)上交毕业论文终稿及过程材料。
七、主要参考资料
[1]甄晓岚.会计政策的选择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分析[J].财会通讯,2003(6):11~14.
[2]王怀栋,秦江萍.论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J].商业研究,2004(21):23~36.
[3]刘凤,田月盺,杨光.充分利用会计政策选择加强企业盈余管理[N].沈阳:辽宁行政学院
学报,2006(4).
[4]张相丽.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分析与对策[D].沈阳: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08.
[5]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综述[J].会计研究,2007.9:37~42.
[6]顾兆峰.论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11:56~58.
[7]孙宇航.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7.12.
[8]杨月莲.基于会计准则下的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与述评[D].商场现代化,
2008.1(528下).
[9]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9:25~35.
[10]原东平.论企业盈余管理[J].经济师,2009(7).
[11]李雅琴.盈余管理:理性分析与科学对待[J].会计之友,2009(8下).
[12]叶建芳,周兰,李丹蒙,郭琳.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9.03:48~54.
[13]郑晓东.新准则下对存在借款费用公司盈余管理的讨论--基于存在借款费用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D].山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1.
[14]许益杰.诌议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N].武汉:中南财经大学教育视野,2010.10.
[15]高慧.基于会计政策选择的企业盈余管理浅析[J].新疆财经,2010(1):9~13.
[16]庄思远.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J].财会研究,2011(21):12~18.
[17]陈建歧.诌议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1.02:45~57.
[18]王虹.盈余管理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约束---基于资产减值准则变迁的实证研究[N].四川大学学报,2011.04(157).
[19]王海妮.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陕西:西安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05.
[20]田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分析[J].经营管理,2011.06(6):93~96.
[21]钱锐.浅析盈余管理方法与识别[J].财会研究,2011.07(19):200~201.
[22]朱小平,杨扬.对我国盈余管理现状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1.08:35~37.
[23]张雅宏.关于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J].经管空间,2011.12:22~24.
[24]王虹,林瑛,贺昌政.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J].2011(9下).
[25]谢获宝,张亮子.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盈余管理[J].财务与会计,2012.01:41~44.
[26]Watts R.J Zimmerman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M].1986:79~129.
[27]Boynton,Dobbins.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corporate alternative minimum tax[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2.
[28]DeAngelo LE.Skinner D.Accounting choices of troubled compani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4(17):113~143.
[29]Brown LD.Managerial behavior and the bias in analysts'earning forecast[M].Georgia state university,1998:43~85.
[30]Paul M.Healy and James M.Wahlen.盈余管理研究回顾及其对会计准则建设的启示[J].王学军,肖华译 会计研究,2000.11:52-60.
[31]Katherine Schipper.Principie-based accounting standards.Accounting Horizons[M].2003:68~94.
[32]Willian.K.Scott.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36~189.
[33]Ball.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M].Earnings quality at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2008:324~349. |